中國雕塑發展史
作者:admin
發布時間:2017-03-02
點擊數:
雕塑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之一,它的歷史幾乎和人類的歷史一樣漫長。
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
中國迄今發現最古老的雕塑,屬新石器時代氏族公社繁盛階段的遺物。原始社會雕塑對探討社會發展進程、研究造型藝術與意識形態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歷來深受人們的重視。這一時期雕塑的造型還都是依附整體器物上的飾物,均為粗略的,夸張式的,具有極強裝飾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陶塑人像。石雕與骨雕人像僅有少量出土。
二、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
這個時代雕塑作品側重于動物外形的器皿、飾物和人物的捏塑,形體小巧,造型粗略,帶有濃厚的人情味。青銅器藝術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時的青銅作品雖然多具實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備了雕塑藝術的特性。一些夸張、變形、奇特的紋飾,渲染了威嚴神秘的氣氛,形成了端莊、華麗、氣質偉岸、形象乖張的藝術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和對自然環境的理解。鼎是這一時期典型的雕塑作品。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間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鼎的周圍則布滿商代典型的獸面花紋和夔龍花紋。它憑借莊嚴的造型,龐大的體積和神秘的花紋,成為商朝貴族王權與神權藝術的最典型代表,同時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史料。
三、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建立專制統治國家,即利用雕塑藝術為宣揚統一功業、顯示王權威嚴的政治目的服務,在建筑裝飾雕塑、青銅紀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劃時代的輝煌成就。
秦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寫實逼真。雕塑在建筑裝飾、陵墓裝飾和“明器”中發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個高峰。秦建筑裝飾表現在宮室、苑囿、亭閣樓榭和陵墓神道建筑上。最為壯觀的是被稱為世界 “第八奇觀”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
兵馬俑的發掘,給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藝術的輝煌成就。其兵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其馬俑身材矯健、活靈活現。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畫,神態萬千、精細逼真,秦俑坑發掘的銅馬車更是雕塑藝術史上的奇跡。充分體現了主導那個時代的高大、雄健的風尚。
從總體看,秦代雕塑的風格特點是渾厚雄健,樸實厚重,龐大強壯,氣魄宏大,體現出封建社會的上升期的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具有崇高的力和數的巨大、超常的審美特征。
四、漢代雕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漢代雕塑在繼承秦代恢弘莊重的基礎上,更突出了雄渾剛健的藝術個性。這一時期的墓葬雕塑特別發達,已從秦陵地下墓葬的雕塑的形式發展到地上的陵墓表飾。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渾之勢和整體之美。 漢代雕塑作品的品種和數量相當豐富,呈現出的主體面貌渾厚簡練、生動完整。這個時期雕塑藝術成就,突出表現在大型紀念性石刻和園林的裝飾性雕刻上,其中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國雕塑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打破了漢代以前舊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國式紀念碑雕刻風格,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些作品以其簡潔的造型,粗獷的風格,宏大的氣勢,不僅寄托了對英雄的歌頌和哀思,也反映了正處于上升時期的漢朝統治階級那生機勃勃的精神面貌?;羧ゲ∧沟氖倘旱?,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對后世陵墓雕刻的藝術風格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是漢代以后中國古代大型紀念碑雕刻的典范之作。
而《馬踏匈奴》是整個群雕作品的主體,同時也是這些雕塑所謳歌的主題。 整個作品風格莊重雄勁,深沉渾厚,寓意深刻,耐人尋味,既是古代戰場的縮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戰功的象征。雕塑的外輪廓準確有力,形象生動傳神,刀法樸實明快,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是我國陵墓雕刻作品的典范之作。
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
1520年左右到十六世紀末出現了風格主義,此后羅馬出現了巴洛克風格的藝術,它通過繪畫、建筑構成了一種潮流,推進了歐洲的文明。這時最重要的雕塑家是貝尼尼,他的作品在表達激情或宗教狂熱時所使用的人體語言更加復雜,夸張的表情,起伏的形體和流暢的線條,使作為華麗的宮廷雕塑以其戲劇性的效果和紀念碑的氣勢,煥發出強烈的藝術魅力。
在十七世紀與巴洛克平行發展的還有法國的古典主義雕塑,它追求宏偉及平直的線條,與巴洛克以曲線為主的風格正好相反。十八世紀,法國宮廷中最先出現了羅可可美術。它是從巴洛克背景中演變出來的,并脫離了巴洛克風格,代表人物為法爾孔奈。
1790年至1840年新古典主義雕刻開始盛行,其中烏東在肖像雕塑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代表作為《伏爾泰像》。
之后又出現了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和法國現實主義運動,其中以現實主義雕塑家羅丹的成就最高。他的創作和藝術思想對于后世的雕塑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有《巴爾扎克像》、《思想者》等。 現代雕塑
西方雕塑在進入二十世紀后有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自希臘羅馬的寫實雕刻傳統還在繼續,另一方面,實驗性藝術的興起轉而取代了學院派藝術,成為了主流。
立體主義的產生掀開了雕塑史的現代部分新篇章。1909年畢加索的作品《婦女頭像》。是一個重要標志,立體主義在雕塑語言內部建立了一種以幾何形體的構成為基礎的自身邏輯。它與傳統的雕塑觀念產生了決定性的斷裂。
未來主義以強調動力論為原則。其代表作家是波丘尼。俄國的構成主義以透明框架的形式去包圍和界定空間,徹底背離了以體量為基礎的傳統雕塑概念。他們積極地運用新材料去探索構成主義雕塑關于空間、時間和運動的觀念。
達達主義的杜尚把小便器作為藝術品展出,是對傳統意義上的倫理、道德、美學提出的因的挑戰。達達主義的美學思想廣泛影響了以后的現代派藝術。之后的超現實主義也深受達達主義的影響。
20世紀50年代后,新達達、集合藝術、廢品雕刻、波普藝術、超寫實主義藝術都有著受達達主義影響的血緣關系。抽象構成雕塑和活動雕塑在戰后走向了室外,成為了大尺度紀念性藝術。雕塑中對光因素的利用,在戰后與新科技能源觀念進一步的結合了。身體藝術、行為藝術是受達達主義影響的另一種發展。
西方現代雕塑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
本文有泰安雕塑搜集整理。